《石壕吏教案10篇
《石壕吏教案10篇
石壕吏教案。
我们用心设计的“《石壕吏教案”一定会让您感到非常满足。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石壕吏教案(篇1)
一:说教材:
《石壕吏》出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名篇。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了《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引导。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只是一般性的,感受不深。在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体会本文精炼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探究发现法、情境表演法等推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情景感知法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体现语文实践这一新课标的精神,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感知大意——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演深悟情怀——质疑探究明确主旨”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具体安排是:
(一)由人物画像导入,同时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根据两幅对联 请学生猜出人物“杜甫”先由学生介绍已知的杜甫生平及创作,教师补充强调要点,引出课题并板书。然后屏显诗歌背景,明确体裁“叙事诗”。
(二)学生听范读,解决字词读音问题,把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开展示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并鼓励评价。然后生生互提互答,师引导读语境,译读诗歌,总结板书内容要点。“观官吏之举——怒;听老妇之言——苦;感诗人之情——忧
(三)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跳读诗歌,感受人物形象。学生自由寻词摘句表达认识体会。这里采取自主学习方式,教师授以品味语言“三步走”之法,能体会出“官吏的横暴,老妇的可怜、深明大义,诗人的同情忧虑形象。
(四)思读第三段,结合老妇之苦想象官吏会怒呼什么,补全对话,小组成员合作,分配角色,在组内演习,可文可白,然后让1——2个小组代表全班表演,使学生体悟战事的危急、百姓的痛苦、战争的残酷。进一步体会杜甫诗“现实主义风格。
(五)质疑探究:杜甫耳闻目睹了悲剧的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保持沉默,是否愧对“诗圣”的称号?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有国才有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体会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齐诵诗歌。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激励学生结课。
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全诗。
(六)板书设计:
因素:图片感受、音乐体会、模仿官吏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石壕吏教案(篇2)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由于前面已学过了前两首,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故事情节
2.文言词汇。
3.人物形象。
4.思想内容。
其中学习重点在对作者思想和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1.以读促学。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活兴趣。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讲历史背景、讲故事情节、我与诗人比做诗、创作剧本等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3.自主合作。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
(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分别设计一道习题:故事内容概括、重点字注音、词语解释抢答题,给学生表现自我机会、参与知识构建的机会,以学生的学来发现问题和推进教学环节。
(2)合作。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我与诗人比做诗”,是将诗歌语言欣赏内化为诗文比拚上,通过两名学生同时对比朗读改文与原文,体会出表达效果的高下。原文语言美点品评,得以落实。补充创作独幕剧,用补充县吏的话,来体会人物形象,我老妇致辞的被逼无奈与辛酸,领会诗歌语言的精炼。评论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感悟诗人语言的含蓄和寓深沉的情感于平静的叙述中。最后用一句总括性的话,以填空题的形式总结主题思想,小结全文。以学促教,以教导学,多边交流,促进知识向技能的快速转化。
四.说反思:
1.练习题偏多,朗读时间不足。
2.板书设计。我的看法是,根据课型与课文内容,灵活对待,按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设计板书。能少就少,能免就免。将教者的手脚尽可能的解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与学生交流,组织师生互动上,更加有意义的多。板书起理清知识思路,便于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作用。但以往的板书设计,更多地体现在教者才艺展示的功能,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多少帮助。所以,课文标题我是让一名学生板书,意在检查课题中“壕、吏”两个容易写错的字。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与大家一起谈讨。
3.对于文章结构,课文本身四个段落,分别对应“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非常清晰,所以没有作为教学目标处理,直接删掉。
《石壕吏教案(篇3)
一、导入: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10、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1、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学生提问)
(1)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2)“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4)差役为什么没有抓他呢?
(5)作者在故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的?面对差役的蛮横他为什么没有劝阻?
(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是什么?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石壕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5、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6、 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
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壕 逾 邺 戍 惟 妪 衰 应 泣 咽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 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逾】越过 【老妪】老妇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 】捎信回来
【犹得】还能够 【偷生】 苟且活着 【已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新 】最近
【乳下孙 】还在吃奶的孙子 【泣幽咽 】(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 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也可以有异议)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 问:谁在哭?(儿媳)
2、 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 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6、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这首诗反映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总结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及内容:《石壕吏》构思如何巧妙、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一、复习导入
学生复述写作背景、课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3、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4、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5、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6、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学生写完后课相互阅读比较,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互评)。
四、 总结
学生总结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在这篇课文里自己学到了什么
《石壕吏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知识链接: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因为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dài_______宗青未了______生曾云_______凌绝顶_______
决zì_______sāo_______更短不胜zān_______夫如何_____
2、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意思。
3、列举中国的五岳名山及其特点:东岳______之雄,西岳______之险,南岳______之秀,北岳______之幽,中岳______之峻。
二、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4、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一、预习检测。
(1)解释句中加横线词语。
(2)联系诗的意境,翻译下列句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石壕吏教案(篇6)
通过《石壕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课文的精炼语言。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导入新课: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ppt2
(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ppt3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Ppt5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这是我的舞台,秀出我的风采!ppt11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
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表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同学们编好剧是演好剧的前提,课文是诗歌的形式,要编出来,得好好地领会文学的留白艺术Ppt15
点拨: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写诗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Ppt17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使用于答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Ppt18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Ppt22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ppt23
教师寄语:ppt24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迹吧!
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与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
2、理一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提示略)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石壕吏教案(篇8)
我主要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得无以复加。
《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是诗人24岁时的作品,《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的杜甫已经47岁了,诗风由开元盛世时的雄伟深远凝变为深沉含蓄。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及本诗的内容思想、写法上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懂诗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新”、“室”、“裙”、“前途”等古今异义词;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课堂上达到基本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理解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炼语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题目和主要描写内容的关系,了解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4、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其中,重点是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文本和学情之间的联系,使文本特点被学生认知、理解和领悟,才算完成了一次教学从此岸到彼岸的摆渡。本节课我拟以“发现”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在课堂无意的“发现”自己对词句的认识,而我则有意的“发现”学情,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来组织教学。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老妇“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是通过“换韵”来表达意思的转换的,就顺势引导他们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就可能将难点处理得举重若轻。把课堂交给学生,当然对教师具有挑战性,但课堂虽然没有预设不从容,没有生成却不精彩,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发现”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历练。
以“发现”来组织课堂教学,还要给学生用来“发现”的时间,必要的引导后,我要适时静默,让学生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的思索。我认为,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安静。
三、说教学设计
1、温故导入
复习赏读七下课外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四句诗,连接着四十年的沧桑,让学生深入体会唐代的战乱浩劫给诗人和音乐家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张养浩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中,首当其冲遭难的是百姓,通过温故知新,引出《石壕吏》。
2、初读感知
首先,由学生最熟悉的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让学生“发现”本诗与绝句和律诗体式上的不同,讲解本文诗体—古体诗,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其次,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递进式诵读活动,具体包括:让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强调“三男邺城戍”中的“戍”的字形,用“点戍横戌空心戊”的口诀帮其识别形似字,引导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利用范读或听读指导学生读准音长,如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下注释划分诗歌节奏,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完整的释义不能盲目切分。通过不同形式的任务驱动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将难以理解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班内交流。师生交流时,我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阅读积累习惯。如“新”在“二男新战死”、“谁家新燕啄春泥”、“温故而知新”等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积累充分了,才能够在下面的环节中准确把握诗情,把解读的内心感受,读出来。
最后,默读课文,说说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引导他们发现本诗的主体部分是妇人的“致词”,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押“un”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押“e”韵,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既让学生掌握了古体诗概括的方法,也为接下来的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做铺垫。
3、品读感悟
倾注自己的感情再次读诗,捕捉住那些深深触动自己的诗句,品味语言。“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来征兵”?“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说“只与老翁别”?指导学生应善于抓住诗歌中具体的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调动自己的'想象披文入情,并能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悟,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读出的情味再读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征于色,发于声”,实现学生与文本、自我、同伴、作者的多重对话。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在这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感悟,去诵读,相信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展示。
4、析读研讨
结合《老王》、《信客》、《阿长与山海经》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与描写的主体内容文题相符的特点很显性,但本文的题目是“石壕吏”,却用大量篇幅描写老妇,对于“石壕吏”却只是简单叙述。那么我们来修改这首诗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好不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合之前的课文概括,启发学生明白古体诗通过韵脚转换来实现文意转换的特点,尽管诗中详写老妇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通过推敲标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诗人将差吏、老妇描写的如此真切具体,诗人何在?引导学生抓住 “ 怒” 、“苦”、“如闻”、“独”等关键词发现沉默的诗人,教师适时讲解诗人此时的处境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读其文、知其人,知人论世,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从而理解沉默的诗人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他既同情百姓,又关心时局,这一含蓄的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三吏》、《三别》之其它的五首诗中,引导学生扩大阅读,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体味他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让“圣人情怀”滋润精神的沃土,涵养心灵的华彩,继续今天的发现之旅,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石壕吏教案(篇9)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重点是“诗史”的体现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并从中分析杜甫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诗歌风格的变化。并导入新课,提示学生找杜甫诗歌“诗史”的地方。
1、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参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
明确: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明确: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明确: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
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可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确这是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使内容更加的集中。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最为典型。
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诉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6)此一家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收留杜甫对其有恩,为何杜甫不加以指责?
明确: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渴望早日平定叛军,唐王朝又急需补充兵力,所以没办法阻拦,大力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但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对县吏委婉的批判。
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对县吏委婉的批判。
《石壕吏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并理解诗中相关词语的含义。
2.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3.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诗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顾旧知
1.读对联,猜诗人。以评价杜甫及其诗作的对联导入。
2.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交流有关杜甫的资料。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读懂大意。
2.教师示范诵读,学生朗读。
3.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内容,并补充介绍作者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三、品读诗歌,重点研读
1.思考:诗歌题目是《石壕吏》,可是诗中提到“石壕吏”的句子只有两句,主要篇幅却是在写老妇人的诉说,为什么?
提示:细读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诗,想一想老妇人的话中包含了几层意思?
老妇人面对官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番“致词”的?
讨论交流,想象并补充官吏的问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2.思考:除老妇人的“致词”外,诗中还有哪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四、再次诵读,感悟情感 (完成表格,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发挥想象,合理补充故事情节,注意对人物进行具体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适当加上环境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