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与法网络征文
青少年与法网络征文
青少年与法网络征文
我们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错路,必须铺设好自己的人生轨道,这就是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来看下面的关于青少年与法网络征文内容:
青少年与法网络征文【1】
实施青少年学生“法育工程”
1.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按照国家规定,把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贯彻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全面落实在中小学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的要求,完善中小学法治课教材体系,编写法治教育读本。
坚持多学科协同,在有关学科课程、学校活动和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法育理念和法治教育内容。
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逐步使青少年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国家观念。
在中、高考中增加法治知识内容,推动法治教育内容进课堂、进教材,切实保证大中小学校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
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
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法治教育,大力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不断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
在开学第一课、班会队会、社会实践、毕业仪式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举办模拟法庭、法治征文等实践活动,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夏令营、法治绘画、法治动漫等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渗透性。
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防教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国际安全教育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消费者权益日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相关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提升青少年学生参与法治教育的积极性。
根据青少年学生需求,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次法治讲座,开展一次法治实践活动。
学校要创造条件,争取有关方面支持,观摩人大、政协会议、活动,观摩法庭案件审理。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服务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
3.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相对集中的方式为区域内中小学校提供法治教育服务和支持,条件合适的可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版图。
要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法治教育馆(室),整合区域资源,增加和完善法治教育内容,创新服务提供方式,使之成为集实践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外法治教育场所,达到相应标准的加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牌子。
积极推动中小学设立具备一定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功能的“法治教育教室”。
有条件的市要在2017年底前建立1个实践基地,到2020年每个市至少建立1个实践基地。
4.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
全面推广运用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争取七五期间实现大部分中小学通过教育部青少年普法网共享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实现数字化、情景化、生动化的法治教育。
鼓励开发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课件。
组织参加青少年法治知识网络大赛、课件大赛。
鼓励师范院校、政法院校等高等学校设立法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学位。
积极与相关部门、单位联系沟通,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共同搭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作机制。
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为学校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开展专题法治教育提供支持。
5.建立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和特殊群体学生的专项普法工程
支持法治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推动教育普法志愿者到农村开展普法志愿活动,使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必要的法治教育。
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服务支持,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1.大力提高学校领导干部依法治校能力
坚持将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全面提升依法治校水平的关键。
全面落实中小学校长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校长任职应知会用的基本法律原则、常识及规定,建立省级校长依法治校能力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法治思维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管理学校的管理者,并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校管理队伍的法律素质。
把校长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校能力作为校长任职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2.实施中小学教师法治全员培训五年规划
通过山东教师教育网教师远程研修平台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法治培训,每年安排4课时,组织教师学习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教育法律法规,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法等与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学习民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到2020年,让每1名教师接受20学时以上的法律知识培训。
依托省教师教育基地,实施法治教育教师专业素质专项培训计划、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在七五期间培养一批优秀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师。
市县组织实施法治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到2020年,每所中小学至少有1名教师接受100学时以上的系统法律知识培训,能够承担法治教育教学任务,协助解决学校相关法律问题。
高校要在教师入职培训中开展法治专题教育,着力提升教师依法执教意识和水平。
3.配齐配强法治教育课教师
适应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调整需求,七五普法期间,中小学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配备1至2名专任或兼任法治教育课教师。
不具备条件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多校联合聘用法治教育课专任教师。
鼓励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支持、鼓励各地招聘、录用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担任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
鼓励、支持中小学与驻地高校法学院系合作,由高校提供法治教师支持。
4.加强兼职法治教育队伍建设
进一步健全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完善聘任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到2020年,实现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全覆盖。
鼓励引导高等学校法律专业师生、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工作者等加入教育普法志愿者、法治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教育普法水平。
探索建立从司法、消防、公安、医护、环保等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进一步增加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内容。
健全教育普法依法治理支持体系
1. 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强化环境熏陶,学校要全面落实依法治校要求,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重视发挥学生、教师的主体作用,引导、支持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群体生活,
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师生在学校生活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实现环境育人;结合实际,在学校建筑、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以及校园网、广播电视、校报校刊、微信微博、宣传栏等媒体建设中,融入法治元素,鼓励、支持学校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法治教育基地。
中小学图书馆要选配符合青少年学生认知特点的普法读本、影视、动漫作品等,引导学生阅读、观看、讨论。
要广泛开展各类法治实践活动,支持学生组建法治兴趣小组、法治实践社团等,增强学生法治实践能力。
省级将开展校园法治文化网上集中展示活动,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2.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将依法治校作为学校管理的底线要求,按照教育部依法治校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推动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2017年50%以上的学校达到依法治校基本要求,2020年各学校全面实现依法治校,形成一批高标准的依法治校示范校。
建立学校自查、专家评审、教育行政部门复查、第三方评估、社会评价等多元考核机制。
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水平。
推动高校加快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21项基本制度,形成统一、规范、健全的制度体系;
推进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建设,2016年底前基本完成章程建设任务,2017年实现“一校一章程”。
强化章程核准后的执行与监督评价机制建设。
3.建立学校法律服务支持体系
积极推动学校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高等学校要有机构专门负责依法治理和法律相关事务工作,并聘请专任法律顾问,使每所高校有1名专职法治工作人员和1名法律顾问。
中小学可以根据需要单独聘请或联合聘请法律顾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律师协会合作、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力量等方式,搭建区域内中小学法律顾问资源共享平台。
大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
1.落实教育行政部门日常学法用法制度
着重抓好教育系统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教育系统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
完善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坚持领导干部带头讲法、述法,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要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面向全体公务员举办两期以上法治专题讲座,在其他各类培训中要融入法治教育内容,确保法治培训课时数量和培训质量。
加强党章和党内法规学习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真正把党章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做到守纪律讲规矩,守住纪律底线,远离违纪红线。
把学法用法情况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终述职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
2.大力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
健全重大决策程序制度,加强决策合法性审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2017年底前,全面设立公职律师、法律顾问。
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进一步强化合法性审查,坚持有件必审、有错必纠,全面落实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制度。
深入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依法履职尽责。
改进和加强教育行政执法,确保各项法定程序、时限得到切实遵守,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做好对热点敏感教育问题的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3.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严格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实现依法、规范、文明执法,自觉履行普法义务,将依法履行职权过程上升为树立国家机关良好形象、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过程,及时关注法律法规废改立进程,及时宣传新颁布、新修改的法律法规规章。
坚持知识普及与法治实践并行,法治创建与法治文化并进,深化教育系统依法治理,完善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制度。
加大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督促,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青少年与法网络征文【2】
可能由于网络原因,消息“xx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五五”普法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新一轮全民法制宣传教育。
在过去20年里,全民普法教育在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法治保障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普法教育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与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还较明显。
如何搞好第五个五年普法教育,我们认为: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突破重点、难点和盲点等薄弱环节上,通过攻克薄弱环节来提升“五五”普法教育的质量。
一、薄弱环节制约着普法教育的质量
我国的普法教育通过2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普法教育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
但是,全民普法教育期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转型、企业转制、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人流、物流、信息流成为各种利益调整的主要特征,社会矛盾比较突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的普法教育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因而在实施普法教育中就出现了对一些重点对象抓而不紧、对工作难点缺少办法和对盲点部位教育不到位等薄弱环节。
其表现:
一是领导干部学法抓而不紧。
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的决策者。
他们的法律素质和学法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和一个单位的学法热情,关系到所属地区和部门的法治化建设水平。
因此,我们在推进“四五”普法中一直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普法教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基层普法轻自身学法的问题。
会上要求多,会下落实少,对下要求多,对己要求少的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对普法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地区的普法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是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应该说,在“四五”普法中,各级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较为重视,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构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组织网络体系,确保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范运作。
但是在工作运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法制副校长素质不高,讲课内容缺乏针对性,且讲课形式单一。
简单枯燥,导致有的学校法制副校长没有切实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由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一些学校和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三是流动人员法制教育难落实。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一大趋势。
仅新都目前就有外来流动人口10万多,占本地人口六分之一。
他们一方面为新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压力。
四是中小私营企业法制教育存在盲点。
由于这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面广,一些业主本身素质不高和急于发展经济的心理,因而对自身的法律学习和对员工的法制教育难以落实,劳动合同纠纷、劳资纠纷、非法用工等问题时有发生。
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又缺乏对中小私营企业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工作难以渗透,以致普法教育在中小私营企业中存在盲点。
五是农村法制教育工作还不到位。
多年来,在推进全民普法教育中,各级政府一直将农民的普法作为重点来全力推进。
特别是各地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开展“综合示范村”以及“法律明白人”创建活动为契机,使普法教育在农村得到了有效推进。
但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上普法骨干紧缺和政府投入不够等因素,使普法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六是对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法制教育滞后。
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向城市聚集已成为必然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大城市化建设力度,村委变社区,农民变市民。
但是,城市扩建也对失地农民带来了诸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作安置和生活保障等问题。
而法制宣传教育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使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生活保障等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二、用法制提升普法教育质量
普法教育质量不高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有相关部门责任不明的问题,也有主管部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缺乏应有的法制保障。
因此,在推进“五五”普法中,我们应当下大力气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以提升普法教育质量。
在建立法律保障制度中,我们认为,应构建以下四个保障机制:
一要构建普法教育组织保障机制。
首先要从法律制度上确立组织保障机制。
不仅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普法组织机构,而且还要赋予其相应的职能和权限,不能让普法机构成为摆设。
目前,绝大多数单位都有普法的组织机构,但一些单位的普法机构作用不大,工作推进不力,普法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确立普法组织机构的职能和权限,让它们真正在全民普法中发挥服务和保障作用。
二要构建普法教育责任机制。
全民普法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
这一方面需要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否则共同责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必须要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构建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体系,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样才能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
三要构建普法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在教育的手段上,普法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拥有的资源可以共享。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不沟通、开展工作单打一的现象比较普遍。
因此,必须树立“大普法”观念,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整合资源,这样,普法教育才能与其他教育互为侵透,协调发展,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够提高。
四要构建有效的普法教育考评机制。
在普法教育的实践中,绝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考评机制,但一些单位考评的效果不是很好,影响了普法质量。
因此,要从法律制度上对普法教育的考评机制予以确认,同时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部门考核、多头考核和重复考核等问题,把一切考核纳人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考核的轨道上来,增强考核的权威性。
这样,才能够保证普法教育与其它工作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普法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为确保普法教育质量提供动力
“五五”普法既要开拓创新,又要加强基础性工作;既要求发展,又要继承过去的优秀成果及其成功经验。
一要把握“三个理念”,努力实现理论创新。
一是要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变革中的和谐社会,是发展中的和谐社会,是维护公平和公正的和谐社会,是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而这一切都需要努力通过法治的手段去实现。
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制定“五五”普法规划时,要把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普法依治理工作的.基本目标,加强发展经济、公民权利义务和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依法治理,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要坚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理念。
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者基本上都是国家各级机关、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
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法律素质的高低,能否依法办事和公正执法,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也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
因此,在制定“五五”普法规时,强调提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强调提高其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二要树立创新理念,拓展法制宣传形式。
一是在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的结合上突出现代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数字和网络时代,影视、网络等传媒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法制宣传教育中越来越突显出其优势和作用。
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鼓励、引导、支持有关传媒办好法制栏目(网页)、节目,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以案释法、文艺作品等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做到入耳入脑。
二是在集中教育和日常宣传的结合上重视日常宣传。
诚然,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易于产生影响,营造氛围。
但是,法制宣传教育更需潜移默化和点滴渗透,因而要注重日常宣传教育,使人们在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中切身感悟到法律的真谛,进而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三是在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结合上注重法治实践活动。
法制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法律参与社会实践。
所以,要引导和指导公民积极参与立法活动,领悟法律的本意;推进执法、司法公开,把执法和司法的过程变为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强化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把维权和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植根于法治实践之中。
一次良好的法治实践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其效果远远胜过数次空洞的说教。
三要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
全民普法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大批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与普法教育的需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基层单位的矛盾更为突出,有的单位搞普法教育的专职人员只有一人。
因此,在“五五”普法中,要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改变人力资源紧缺的状况。
要通过法律的途径确定普法机构的人员编制,定人、定岗、定职责,不得擅自挪用。
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创建普法宣传员队伍,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普法教育服务。
如组建普法讲师团队伍、法制新闻队伍、法制文艺队伍和法律志愿者队伍等等。
通过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普法教育的大潮中来,确保全民普法教育这一伟大事业获得如期效果。